首页 - 学术研究 - 期刊论文
旅游规划与设计——民族文化旅游
作者: 来源: 点击数:5611 发布日期:2016-05-05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机遇,纷纷明确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培育和扶持发展,围绕民族文化和旅游寻找结合点和融合行业,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力驱动经济力,既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又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使民族旅游呈现出日益兴旺的发展景象。与此同时,民族文化旅游作为民族学与旅游学交叉形成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已经延伸到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景观学、建筑学等学科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应当看到,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仍然存在生态环境、文化保护、产品开发、市场资源配置、村民参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直面在增强发展动力、创新能力、自我平衡能力和深入进行跨区域跨国境合作等挑战与机遇的前提下,如何适应新常态,选择适宜的发展措施等新问题。这些均有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完善和探讨。


可能是我在民族文化旅游上的研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吧,《旅游规划与设计》在拟议2015年推出“民族文化旅游规划与发展”专辑的时候,特邀约我来担任这一期的特约主编。我除了因与吴必虎主编、刘德谦主编、编辑部小袁、小陈一起工作而感到高兴外,更深深体会到了这次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本期编辑的几组文章,就是沿着上述方向进行的有益的探索,重点有三:

一是民族文化旅游与规划设计的科学研究。如《基于符号吸引理论的成吉思汗陵景区规划再审视》借助符号吸引理论梳理和阐释了内蒙古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规划和卓越的发展历程,说明理论对指导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的反思与建构—黑衣壮女性在旅游开发中的能动性体现》则根据黑衣壮女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行为及其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发现参与民族旅游开发的少数民族女性比男性同胞更适应新的机遇和冲击,有可能改善其在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地位,从而揭示社会性别、民族文化开发间存在的复杂关联。


二是民族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以《休闲度假时代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新开发刍议》为例,该文针对旅游市场的新需求,提出重点从品牌塑造、产品形态、营销方式等五个方面,创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全面升级,进一步带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乡村营建、文化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


三是民族地理建筑。这一专栏汇聚的《民族地理建筑景观的乐山与悦水》、《民族迁徙影响下的建筑及聚落文化更新—以阿坝村寨和客家土楼为例》和《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文化景观中对水的利用—以吐鲁番坎儿井和哈尼梯田为例》3篇论文,着眼于营建可持续发展的民族建筑景观和聚落,就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与建筑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新颖而扎实的解读与分析,无疑将为民族文化旅游向纵深处推进提供借鉴与启示。


由此可见,善触热点、勇爆冷门,是本期文章的突出特点。如果能通过论述这些内容使上述问题更加凸显,引发更多的读者思考,并且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我们预期的目的就达成了。


本期组稿之时,正值午未岁末年初。可以想见,作者诸君都是蛮拼的,起码春节没有踏实地度过。一句“徐老师,今天发出了文章”(引自北大汪芳老师正月初四发给笔者的微信留言),令我无任感动,感觉比一声声“新年好”还要温馨、美好!谨此向每一篇文章的作者致以由衷的感谢和敬意!满载着祝福和对民族旅游的美好憧憬,我们共同走进2015的春天!

 

本期特约主编: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年3月9日于魏公村

 

目录:

 

(一)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1.基于符号吸引理论的成吉思汗陵景区规划再审视 (丛丽 徐永志)

2.自我的反思与建构——黑衣壮女性在旅游开发中的能动性体现 (海力波)

3.旅游发展对梯田景观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龙脊梯田景区为例 (孙九霞 罗光科)

4.不同视角的文化解读对民族旅游的认知——以红河哈尼水稻梯田为例 (Tom, McDonald 张瑛 Jin, Hooi Chan)

5.民族旅游背景下族群认同的强化——以四川苗族“花山节”为例 (刘月)

 

(二)民族文化旅游规划创新

6.休闲度假时代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新开发刍议 (徐永志 李霞 朱丹丹)

7.民族文化旅游规划的总体设想:以西双版纳为例 (黄先开 石美玉 季少 孙梦阳 李春颖 代改珍)

8.突出西域民族文化,再现古代西域王国——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西域风情园概念性总体规划 (董音 王作鹏 王思思)

 

(三)民族村落与旅游

9.以宜居为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 (赵海翔 张亚萍)

10.谁是民族村落景区化发展的主体 (段银河 马良灿)

11.西南少数民族古村镇的旅游开发模式 (段阳萍)

 

(四)民族地理建筑

12.民族地理建筑景观的乐山与悦水 (汪芳 董颖 刘扬)

13.民族迁徙影响下的建筑及聚落文化更新——以阿坝村寨和客家土楼为例 (张玥一 汪芳)

14.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文化景观中对水的利用——以吐鲁番坎儿井和哈尼梯田为例 (汪芳 徐璐)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72办公室 邮编:100871 电话: 010-62757971 京ICP备12037398号-7
Copyright @ 199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