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2012级硕士毕业论文
明清苗疆边墙文化遗产时空演变分析及旅游发展研究
作者: 来源: 点击数:1356 发布日期:2017-07-03


姓名:程静

院系:深圳研究生院

专业: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

研究方向:城市设计

导师姓名:吴必虎教授

毕业时间:2015年6月


论文摘要:

苗疆边墙体系是明清两朝为防御并管辖腊尔山苗民,而在湘黔边地区构筑起的一套建筑体系,又称为“苗防”体系。1431 年,腊尔山苗民频繁起义,苗疆总兵萧授筑24堡以御之;1552 年,总督镇抚张岳改24 堡为13 哨;但由于堡哨间距太大,1615 年,时任苗疆长官蔡复一在堡哨之间修筑了边墙;1797 年,凤凰同知傅鼐开始在镇竿城外修设防线,最终形成了由镇城、营城、汛堡、屯堡、碉楼、哨卡、边墙等构成的湘黔边苗疆边墙军事防御体系。


苗疆边墙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地聚落景观,展现了明清时期湘黔边境的社会形态,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军事制度及建筑技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是,目前学界对于苗疆边墙体系的研究并不多,现有文献大多研究苗疆边墙体系的历史沿革和民族关系,对于实体的建筑设施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苗疆边墙体系的时空演变、宏观分布规律及微观形制特征,希望能够增进苗疆边墙体系的空间研究进程。


目前,苗疆边墙体系的保存状况不佳,大部分军事聚落包括边墙已经消失,一部分军事聚落仅存有遗址,小部分军事聚落,如黄丝桥古城、舒家塘古堡寨、拉毫营盘等,保存完整性较好,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及旅游开发价值。同时,苗疆边墙体系作为军事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吸引物,但目前仅进行了初级的旅游开发,而且开发过程中遗产的保护现状堪忧,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特色不足,难以吸引到游客的到来,因此急需展开对苗疆边墙体系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本文基于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及实地调研,首先分析了苗疆边墙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其次探讨了苗疆边墙体系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再次,分析了苗疆边墙体系的形制特征与景观环境;最后,基于层次分析法,对现存苗疆边墙文化遗产进行了综合评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苗疆边墙文化遗产廊道,实现苗疆边墙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苗疆边墙体系,时空演变,形成机制,空间研究,旅游发展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72办公室 邮编:100871 电话: 010-62757971 京ICP备12037398号-7
Copyright @ 199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