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新闻
全球峡区旅游发展迎来里程碑 “峡区旅游嘉年华”在宜昌举办
作者: 来源: 点击数:24 发布日期:2025-09-22

2025年9月6日,一场聚焦全球峡区旅游协作与创新发展的国际盛会——“峡区旅游嘉年华”,在长江之滨的湖北宜昌成功举办。活动由国际旅游学会(ITSA)指导,宜昌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主办,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中国旅游协会智慧旅游分会、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协办,吸引了来自中国、奥地利、意大利、东非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多位专家学者、行业领袖齐聚一堂,共谋峡区旅游的未来蓝图。

合照.jpg

本次活动作为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智汇世界峡区 共襄宜昌未来”为主题,通过主旨演讲、案例分享、圆桌对话等多元形式,围绕峡区生态保护、文化融合、品牌共建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它既是对宜昌文旅资源的一次成功全球推介,更标志着世界峡区旅游迈向协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宜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崔伟宁在致辞中表示,作为长江三峡的门户,宜昌坐拥世界级的峡江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世界级工程、世界级文化与世界级山水三张熠熠生辉的城市名片。近年来,宜昌积极落实湖北省“文化创新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锚定建设最具文化底蕴的世界峡区旅游城市,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本次嘉年华正是宜昌携手全球伙伴,共同探索峡区可持续发展路径、推进更高水平国际协作的重要实践。

image002.jpg

宜昌文旅推介官通过生动讲述与精美视觉呈现,全面展示了宜昌作为“三峡门户”和“世界水电之都”的独特资源,凸显其融汇长江文明、荆楚风情与现代活力的峡江城市魅力,向全球旅行商和游客发出“来宜昌,遇见最美三峡”的诚挚邀约。

共识启航:峡区旅游合作共识行动

峡区旅游合作共识行动在大会期间正式启动,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宜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崔伟宁与国际旅游研究院理事会主席Karl W?ber教授、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辉教授、国际旅游学会创会主席、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会长吴必虎教授、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顾问吴殿廷教授,以及意大利戈罗普峡谷、东非大裂谷、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黄河晋陕大峡谷、恩施大峡谷、长江三峡等国内外峡区代表共同启动,标志着全球峡区旅游协作迈入机制化、平台化的新阶段。该行动旨在构建一个共护生态、共拓市场、共享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网络,推动全球峡区从“单点发展”走向“协同共进”。

共识-tuya.jpg

活动发布了《世界峡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宜昌宣言》,以“生态为基、永续发展,文化为魂、深度融合,发展为要、惠及民生”为核心理念,明确提出强化生态保护、促进文化传承、推动低碳旅游、加强国际协作等五大行动倡议,为世界峡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行动指南和“宜昌智慧”。

智慧激荡:权威专家共话峡区未来

本次大会汇聚了全球顶级专家的前沿洞察。国际旅游研究院理事会主席Karl W?ber教授高度评价宜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称赞其既是坐拥三峡大坝、清江画廊等世界级奇观的“山水之城”,也是屈原、昭君等历史文化的故乡。他特别指出,宜昌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实践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现了其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巨大潜力,并呼吁全球业界携手合作,共同将宜昌峡区旅游推向世界,为全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微信图片_20250916120139_162_93-tuya.jpg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辉教授提出,宜昌勾勒出从“三峡门户”迈向“国际文旅枢纽”的转型蓝图。他提出宜昌需构建“走起来、坐下来、躺下来”的多元业态,并重点提升国际交通枢纽地位与情感共鸣服务,才能真正建设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张辉-tuya.jpg

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顾问吴殿廷教授深入分析了宜昌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与策略。他指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需具备资源、形态与功能三大维度,并建议宜昌联合重庆共同申报“三峡国家公园”,通过区域协同与国际品牌共建提升全球竞争力。

吴殿廷-tuya.jpg

国际旅游学会创会主席、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会长吴必虎教授以中国长江三峡深厚的文化积淀引入,精彩阐释了“地方书写”对于塑造峡区旅游品牌的独特价值,并首次提出的 "峡区旅游"(GCF Tourism)这一创新概念。他呼吁科学理解“长江大保护”政策,避免一刀切,在恢复古纤道等沉浸式体验中让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和谐共生,让世界“读懂峡谷的神”。

微信图片_20250916120140_163_93-tuya.jpg

经验互鉴:全球峡区共享创新实践

意大利戈罗普峡谷代表Professor Simone Bianco、东非大裂谷代表Dr.Amehon Essivi、宜昌三峡大学阚如良教授、河南林州太行大峡谷专家章秉辰分别结合各自不同峡区的特点,分享了战略定位、IP融合、遗产保护与文旅创新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典型经验。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旅游管理学院助理教授Simone Bianco分享了意大利戈罗普峡谷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将峡谷视为一个“平台”而非单一产品,通过“预约限流机制”、社区协同网络及门票收益再投资于保护的“韧性循环”模式,有效破解了生态承载与游客安全的难题。他强调,成功的峡谷旅游需构建涵盖能力建设、动线设计与安全管控的“战略组合”,这一模式为全球峡谷景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范式。


意大利-tuya.jpg

东非大湖区旅游集团副总裁Amehon Essivi博士展示了东非大裂谷作为“非洲地质与文化的活态叙事”的非凡魅力,她提出打造"裂谷探索走廊",将地质奇观、野生动物迁徙与土著文化深度融合,其"黄金旅游带"构想将为跨国毗邻峡谷区通过区域整合实现整体增值提供了样本。

东非-tuya.jpg

三峡大学阚如良教授系统阐述了长江三峡作为自然与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全球典范价值。他指出,三峡不仅是地质奇观,更是承载中华文明演进的“活态”史诗。面对认知模糊、体制壁垒等现实挑战,他创新性提出五个“三位一体”系统路径:推动三类遗产深度融合、构建流域协同机制、重构空间发展格局、统筹保护文化与科技赋能、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治格局。这一系统方案为大河文明遗产地实现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宜昌范式”,具有重要的国际借鉴意义。

阚教授-tuya.jpg

河南红旗渠林虑山国家地质公园特聘专家章秉辰分享了林州太行大峡谷的创新实践,其成功探索出“红色精神+绿色生态”双IP融合发展新路径,将红旗渠精神与大峡谷地质奇观有机结合,开发出沉浸式红色研学、地质探险等特色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一模式为同类地区推动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章-tuya.jpg

地学赋能:专题研讨推动产业升级

本次活动特设“峡区代表经验分享”和“地学旅游助力峡区旅游发展”专题研讨环节。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教授级高工张忠慧在分享中提出应推动地质资源经济化转化,构建“地质+文化+体验”产品体系;卓谨信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小波系统阐述了洞穴景区从观光向体验转型的创新路径;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会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江敏发布《中国地球科学旅游(自然游憩)行业报告(2025)》,把脉中国地球科学旅游行业趋势。

圆桌-tuya.jpg

在圆桌对话环节,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想主持了讨论,春秋集团CIO、中国旅游协会智慧旅游分会会长邱仲,三峡文旅集团党委委员、三峡旅游集团总经理李根,闽江科学传播学者、闽江学院教授赵明,同程旅行政府合作部CEO曹帅,蝶舞清江文化旅游区集团总经理黄小亮,润勃生态旅行论坛创始人赵蕊等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及景区代表围绕“峡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创新路径”展开深入讨论,凝聚行业共识。

最后,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秘书长王蕾发布《第六届地球科学旅游大会宜昌宣言》,为大会划上圆满句号。

共创未来:峡区旅游协同发展新纪元

本次嘉年华通过峡区旅游合作共识行动启动仪式、发布两大宣言,初步构建起全球峡区旅游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与会嘉宾还实地考察宜昌长江夜游,出席第十六届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亲身感受长江三峡的磅礴生机与湖北宜昌的发展活力。

“峡区旅游嘉年华”不仅是学术与产业交流的高端平台,更是全球峡区旅游从松散走向联合、从单一开发走向协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宜昌将以此次会议成果为新起点,持续发挥枢纽作用,与全球伙伴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峡区旅游走向更具韧性、更富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72办公室 邮编:100871 电话: 010-62757971 京ICP备12037398号-7
Copyright @ 199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版权所有